关键词 |
中医炼药系列雕塑,中医炼药系列雕塑 |
面向地区 |
材质 |
玻璃钢 |
|
制作工艺 |
雕刻 |
使用场景 |
公园绿地 |
适用场景 |
通用 |
使用场所 |
通用 |
形式 |
圆雕 |
风格 |
中式 |
类别 |
人物 |
孙思邈,唐朝医学家,被誉为“药王”,别名:妙应真人、药王、孙十常。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思邈自幼多病,因此立志学习医学。他天资聪颖,7岁时已能识千字,背诵千言文章,被称为“圣童”。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并深入研究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同时,他也重视民间医疗经验,广泛收集药方,并亲自采集草药进行研究。唐太宗、高宗曾多次邀请他担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但孙思邈均谢绝,只在673年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次年因病辞退。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编写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他提出的医德思想、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方面的论述,均为前人所未有。孙思邈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对后世脏腑辨证影响深远。同时,他提倡的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的方法,为老年病的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医学家,也是一位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的医德和医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综上,孙思邈以其的医术、深厚的医学造诣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名医之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是东晋时期的道士、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科学家。葛洪出身于江南豪族,祖父和父亲两代在东吴都曾任要职。然而,西晋时家道中落,葛洪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葛洪16岁起,开始广览经、史、百家,以儒学。后从方士郑隐学道,深得郑隐器重。西晋太安二年(303年),因破石冰有功,葛洪被大都督顾秘任命为将兵都尉,后迁伏波将军。起义平定后,葛洪弃戈释甲,隐居山林、服食养性。东晋开国后,赐爵关内侯。咸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令。但赴任途经广州时,刺史邓岳表示愿供其原料在罗浮山炼丹,葛洪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修行炼丹,著书讲学。《肘后备急方》是葛洪在医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书中搜集了许多急症的药方,特别强调灸法的运用。葛洪还创制了许多新药方,如治疗狂犬病的地黄散,以及治疗各种寄生虫病的方剂。此外,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如恙虫病、疥虫病等,并对它们的描述准确。葛洪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撰写炼丹著作,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其著作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化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葛洪一生著述颇丰,其医学和炼丹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肘后备急方》等著作至今仍被医学界所推崇,其炼丹术也为后世炼丹家所借鉴。葛洪以其的才华和贡献,被后世尊为医学家和炼丹家。
名医雕塑之钱乙。钱乙,字仲阳,生于公元1032年,逝于公元1113年,是北宋时期的医学家,尤其是儿科医学的代表。钱乙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定居地东平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生活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3年)。钱乙被誉为宋代的儿科医学家,更是中国医学史上个的儿科,有着“儿科之圣”和“幼科之鼻祖”的尊称。专研医道,对儿科医学有深入的研究和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小儿体质学说、四诊合参重望诊、五脏辨证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医术高超,擅长治疗小儿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其著作《小儿药证直诀》详细记录了23种病症的病理现象及许多方剂,其中包括至今仍被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等。该书比欧洲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是世界上现存部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主营行业:艺术雕塑 |
公司主营:不锈钢雕塑,玻璃钢雕塑--> |
企业类型:个体经营 |
公司成立时间:2023-07-19 |
经营模式:政府或其他机构 |
公司邮编:071000 |
常州本地中医炼药系列雕塑热销信息